蒜頭工廠村
感受糖廠生活氣息

蒜頭糖廠是最能體現糖廠生活景象的地點之一。下次走訪蒜頭,別忘了親臨日式宿舍群,感受時光封存的社區。


蒜頭糖廠的前身是「蒜頭製糖工場」,1906年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創立,戰後轉由台糖經營,2002年結束製糖,轉型為今日的「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」。

初次進入園區,很容易忽略隱藏在幽靜林蔭中,一大片自日治時期遺留的房舍。這片房舍反映了昔日糖廠健全的生活機能,如要探訪,可先往製糖工場的方向去,或順著「日式宿舍群」指標走。

本次邀請文史專家黃哲永老師帶路。蒜頭糖廠是黃老師年少時遊玩、送報、約會經常來去的地方,並曾參與蒜糖園區轉型的規劃、文史調查及導覽。透過他的介紹,讓我們更容易想像過去的生活樣貌。

製糖工場

製糖工場目前整修中,未對外開放。步行至此處後,會發現宿舍區與製糖工場緊緊相鄰,黃老師解釋,日治時期藉由這樣的空間規劃,讓員工工作之餘的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都可在同一個生活圈獲得滿足,增進向心力。

介壽堂

民國45年完工的介壽堂,功能很多,舉凡演講、員工會議、員工身體檢查和社團的成果展、花藝展、攝影展、音樂會等各類型藝文展演,都在這裡舉行。每週六晚上更是附近小朋友的最愛!黃老師自國小到國高中,經常騎腳踏車或走路來看免費播放的電影,也有很多人來這裡約會。

自來水塔

糖廠很早就有自來水設備,引自朴子溪的水來淨化。設在圖片左側樹叢後方的水塔,在光復初期就有,可供應整個村莊。

籃球場

目前剩下籃球框架及停放車輛的空地,以前有升旗臺舉行升旗典禮,也是運動的地方。

保警室

過去糖是國家的資產,糖廠的警察,代表政府的公權力來取締偷甘蔗的行為。

抽水站

圖片右方建築是抽水站,左邊那一棟可能是管制抽水站的地方。

長官宿舍區(日式宿舍)

日治時期,此區為日本高階長官的宿舍,至少有三聚落,當時被稱作「大仙的」(台語),而另一邊的員工宿舍,則被稱作為「黑卒的」(台語)。此區兩戶一棟,皆朝向北方當時日本母國的位置,過去每戶都有綠籬,種植桂花、七里香等有香氣的植物。現在常有劇組來拍片,「天之蕉子」就是在這裡取景的。

廚房

這片空地原本是廚房,已經被燒掉了,幸好沒有燒到其他棟。

廠長宿舍

廠長是為糖廠的最高層長官,宿舍也最氣派。

和園

日治時期規劃的糖廠,大都會規劃公園,和園即為典型的一處。這裡也是黃老師年輕時的約會地點。戰後鳥居被拆除,丟棄在旁,幾年前在黃老師與兒子黃震南協助之下,修建回復。

和園小橋

日本時代留下的小橋,黃老師小時候還看得到流水,如今已鋪上石頭。

招待所

民國47年完工。長官和外賓來出差時的公務出差宿舍。民國48年87水災和49年81水災時,讓很多人上去避難。原寫「甘堂」兩字,最近因拍戲,暫放上「彭醫院」的牌子。

餐廳

原位置曾經是日治時期長官宿舍區的一部分,後來建為餐廳。

醫護室

糖廠的生活機能完善,為方便就醫,也設有醫護室。

防空洞

糖廠是二戰期間被轟炸的主要目標之一,為躲避美軍轟炸,在園區內可見多處防空洞。

員工宿舍區

相較於日本高級長官被稱作「大仙的」,此區被稱作為「黑卒的」(台語),意即一般員工的宿舍區。民國五、六〇年代左右,原建築已老舊不堪使用,因此重建。

單身宿舍

其中一棟員工宿舍特別殘破,原來是過去的單身宿舍,也提供建教生、實習生住宿。

配天宮

相傳日本時代建廠之後諸事不順,據聞是妖魔作怪,以科學管理著稱的日本長官只好同意迎請朴子配天宮媽祖,乩童起乩表示這裡有問題,挖到狗的遺骸,傳為黑狗精作祟,因此建廟,而後帶來平安。

菜市場

菜市場原設於另一側,規模更大,民國七、八〇年代才遷至此處。

郵局

蒜頭車站旁的這棟建物,過去曾是電信局、郵局,居民們若要打電話,都得前來此處。直到約十幾年前才撤走郵局。現為朴子溪觀光發展協會位址。

老鞋匠的家

郵局旁一棟木造建築,特別吸引人。黃老師解釋,這棟建築內部的橫梁建材為正福杉,推估是清代從福建運送到東石港後,再輾轉運送進來的。光復初期由鞋匠買下。

貨物承攬處

蒜頭車站旁的這棟建築,整修前曾是糖鐵貨運的辦理站、領貨處。民國六〇年代以後,隨著陸路貨運業蓬勃發展,鐵道貨運漸漸被取代,後來售給個人。

腳踏車托運處

糖鐵興盛的年代,自行車是人們重要的代步工具,這片草地曾是腳踏車寄車處,就像現在的機車寄車處一樣繁忙。

學校

台糖公司自營國民學校,提供員工子弟入學。這間學校的前身是蒜南代用國小,是當時很不錯的學校。

帶路人/黃哲永

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 副理事長
國立臺灣文學館《全臺詩》編輯委員
教育部閩南語教科書用字計畫 委員
文建會 台灣文學辭典 編纂委員
東石郡文史工作室 召集人
梅嶺文教社區學校 教師

2020年11月21日 林佳誼訪談記錄